康复知识

中医心身观-心身医学与健康

时间:2/17/2017 4:19:49 PM 作者:佚名 来源:医源网

概述
  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又称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心身医学就是专门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国外又发展成立一个新的分支——联络会诊精神病学(liaison-consultation psychiatry),专门在综合医院为临床各科提供有关心身疾病及其他有关情况的咨询和指导。这一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但直至本世纪30年代,才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科学概念。心身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了重要变化,这是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明显标志,也是医学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结果。

流行病学
    心身相互关系是医学和哲学中早已开始研究的课题。中外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躯体和情绪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早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家已经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了“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等假设,阐明特殊的心理刺激和情绪,对于特殊的生理功能的影响,这可以称作是心身医学最早的理论假设雏型之一。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西方医学的鼻祖Hippocrates也作了关于心身密切联系的论述。但是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本世纪初才开始的,1920年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卡侬(Cannon)经实验证明了化学物质在情绪与器官功能的系上担任了媒介,并称之为交感神经素(即肾上腺素)。Selye接着提出了著名的应激学说(stress theory),他认为人在遭受压力时可产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一系列反应,称之为“全身性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如果调节成功,就复平衡;一旦调节失败,就会产生衰竭、疾病甚至死亡。
 
  本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科医生Dunbar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身医学会”,并主编出版了专业杂志。由于受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把它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Alexander就是按照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来解释心身疾病的,他提出7种有特定心理因素的躯体疾病,即: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皮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并认为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后,心身医学就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被人们所接受。
    
  在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条件反射理论,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脑皮质与内脏相关的理论,被广泛应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身医学综合了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发展的成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人们所接受,并被认为是处理所有各种疾病的基础。Engel提出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也已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心身医学成为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美国有的学者把“心身疾病”改称为“心理生理疾病”,还创立了“联络、会诊精神病学”,把心身医学的理论应用到综合性医院的医疗实践中去。

病因和发病机理
  心身医学主要着重于研究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精神活动与器官功能之间相互影响的变化过程。有关心身疾病发病机制最主要的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但两者有很多方面互不相容,互相对立;当前新的趋势是应用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原理,吸取各派有用的观点,以形成新的理论。

  (一)情绪与躯体功能  

  心理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躯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作为媒介而实现的。情绪可分为愉快的或积极的情绪,不愉快的或消极的情绪两大类。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强度和效率,使人保持健康;消极情绪如愤怒、怨恨、恐惧、焦虑、忧郁和痛苦等。这种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度或持续过久,便可导致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对机体器官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造成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

  (二)性格与心身疾病  
  
  人类的性格类型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发展史上有过许多研究,意见较为分歧。1935年Dunbar提出了某些疾病与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理论。她认为至少有8种疾病是和性格特征有联系的。例如:冠状动脉梗塞、心律不齐、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和骨折等。其后Friedman等根据对患者的前瞻性和回溯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A型行为模式的理论,认为这种性格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他们富有闯劲,雄心勃勃,竞争性强,爱显示其才能,比较急躁和难于克制等。

  (三)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 
 
  美国Holmes等为了调查人们在生活中遭受变故而重新适应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应用生活变化计量单位(life change unit)的分值多少为指标,制定了社会重新适应评定量表,并列出43项常见的生活变化事件,如丧偶、离婚、失业、退休、被盗等,各给予一定的分值。作者认为,当一年内累积分数超过300单位,则来年患病的可能为70%。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就是没有把个体的主观态度考虑在内。但这对医生在诊治病人时要重视患者发病前的生活环境是有帮助的。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紧密联系。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矛盾冲突和竞争意识的加强,均可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因此,必然会影响到健康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四)个体易感性与心身疾病  
  
  在相同的社会心理刺激条件下,其中只有一部分人得了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少学者作了大量临床与实验室的研究,现有结果有的是矛盾的。一般认为可能与患病前病人的生理特点不同有关。Mirsky何曾在加拿大对伞兵做过一次调查。他根据伞兵的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多少,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伞兵的胃蛋白酶原较高,而另一组则偏低。经过16个星期的紧张军事训练后,通过X线检查,在63例分泌胃蛋白酶原较高的对象中,有9例发现了十二指肠溃疡;而低分泌的一组中,无一例出现胃肠道的损害。他认为高胃蛋白酶原就是消化性溃疡的生理始基(analogue)。只有当这种由遗传因素所带来的素质上的易感性倾向,以及过去经历中所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的反应模式,再遇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就有可能在某一器官首先出现病态反应。

  (五)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系统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效应中,外来刺激并非直接导致疾病。其中,个体对刺激的评价和应付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的应付方式常与对具有威胁的环境的了解或评价有关。正确的了解可抵抗因这种不利情境对人引起的紧张。反馈和控制也十分重要。在感受到不利刺激之后,作出积极应付反应,从心理行为上减少乃至消除因不利因素刺激对人造成的危害,以及激励人们去改变那些强烈的无法回避的危险性刺激的动机等也与个体的反馈及控制能力有关。当人们受到短期突然发生的强烈情绪因素刺激或长期慢性情绪因素刺激时,均容易产生一种情感发泄的冲动。如果不能通过理智和心理调节来适当加以处理,势必会影响健康。这也可以说明,在同样的环境刺激条件下,患病情况可有差异。另方面,近来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的程度可减少因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并能增强应付能力。目前已创立了专门测定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的问卷,可以客观地对这方面的情况加以量化,对研究由此而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六)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根据近代心身医学的研究发现,一切心理应激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再影响到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作为中介机制并影响内脏器官的。心理应激引起的情绪变化,可通过边缘系统,下丘脑使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明显改变,并引起有关脏器的功能活动过度或相反受到抑制。植物神经反应一般具有防止机体受损而起保护作用的特点。但若这种变化过于持久或强烈,不能适应,就有可能导致这些脏器产生器质性的损害。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各种内分泌腺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过程,它们本身的功能又受到垂体和下丘脑所分泌的相应激素的调节和控制。同时,各内分泌腺的活动,还可通过反馈作用影响上一层的调节系统,形成了相互制约和不断平衡的复杂联系。所以在心理应激的作用下,也可通过内分泌系统引起机体的各种变化。60年代以来,神经生化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对神经递质的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各种情绪状态的改变,除了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腺活动的变化外,同时也伴有神经递质的改变。

临床表现
  心身疾病目前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主要包括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由于世界各国对心身疾病分类方法不同,包括的疾病种类很不一致。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所制订的较为详细的分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阐述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牛皮癣、多汗症、慢性等麻疹、湿疹等。

  2.肌肉骨骼系统的心身疾病  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偏头痛、低血压、雷诺病(Raynaud isease)。
    
  其他按学科分属于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美尼尔综合、咽部异物感等;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这种对疾病的整体观念有助于正确评价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临床上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向。

  另外,某些常见病有的也与心身关系密切。

   (-)支气管哮喘  

  患者的躯体素质可具有某些特征,但心理社会因素可对本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由于遗传或早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气管反应的不稳定型,使这类患者容易引起气管痉挛反应。具有这种哮喘素质的人,可因吸入致敏原、炎症、过度劳累、或在环境刺激引起的情绪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哮喘发作。每次发作后,尚可能以条件反射的方式固定下来,在遭遇同样情境时,可再度发作。患者在发作时的情绪反应,可影响病情的变化,主要途径可能有两条;一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迷走神经直接引起支气管阻塞;另一是改变了免疫或内分泌功能,间接地影响支气管的生理功能,由于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发作。在儿童中,若父母对患儿的哮喘行为过分关注,亦可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使发作反而容易持续。

  (二)消化性溃疡  

  胃的器官。实验室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粘膜血管充盈的程度和胃壁蠕动的变化。当心理因素与各种体质因素联合作用时。就有可能产生溃疡。临床上常见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恶化常与紧张的生活事件有关。心理应激导致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由此作用于下丘脑下部,促使迷走神经的兴奋,引起胃酸分泌持续升高。心理应激还可通过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内分泌系统,促使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采取照顾到各层次的综合方法。如当躯体症状明显时,宜先给制酸剂及解痉剂,以保护粘膜并促进愈合,还应给予小量抗焦虑剂或抗忧郁剂以调节情绪。此外,包括调节饮食、生活规律、体育锻炼和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三)原发性高血压  

  此类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往往对一切事物要求过高,并企图靠自己的努力以达到满足,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发怒。在有的患者中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由于长期或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复的情绪波动使大脑功能失调,对皮质下中枢不能正常调节,当血管舒缩中枢受到刺激,促使外周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此外,由于肾小动脉的持续收缩,也促使血压 进一步上升。在发病原因中还有内分泌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但心理社会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治疗时除应用降压及利尿等药物外,还宜采取生物反馈、松弛训练和各种心理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癌症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减低动物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致癌因素容易发展成为癌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也显示癌症患者病前曾受到过较多的精神刺激。此外,性格上特点与对待问题的态度也与易感素质有关。他们一般较内向,情绪不易外露,遇到困难和问题尽量自我克制,容易产生苦闷、怨恨和绝望感。一旦发现患了癌症以后,则会出现否认、愤怒、委屈和忧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些心理状态不仅对癌症的治疗和康复都是不利的。反而可以加重病情的发展。因此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心身关系,在应用药物、放射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环境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促使患者更好康复。

   (五)甲状腺功能亢进  

  近年研究证明,本病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的内分泌疾病。曾有在极度恐怖和精神创伤后的几小时内发病的病例报道、对患者病前性格的调查表明,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偏于内向,情绪不稳、容易紧张、焦虑、抑郁、对外界刺激敏感,具有神经质倾向。又加上他们存有较高蛋白结合碘生理的始基,因此在心理应激的条件下,引起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释放,干扰了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功能,而导致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应用药物或手术方法的同时,必须注意配合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确实存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波动在时间上有着密切联系。患者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和对某些疾病的易感素质,通常累及由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系统,可表现为明确的躯体症状。因此,在诊断上宜采取下列各项程序。

  (一)全面了解病史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影响躯体而起病的。因此,应着重了解起病前心理紧张刺激的来源、性质的程度,以及病人对此的反应。为了全面可靠地收集病史资料,可让患者自己叙述发病经过,并向有关家属及亲友进行调查核实。还应询问其生活史、个性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亲属关系等。

  (二)详细的体格检查  

  与各科的常规检查无特殊差异,但对患者症状所涉及的器官,应详细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的可能。还需要注意与心身疾病相关连的症状,如有无甲状腺肿大、手指或眼睛震颤、心音亢进及增快等情况,以及患者对这些症状的反应。为了确定诊断,有时还须作X光、内镜、心电图及血液生化检查等。
  
  (三)心理测验与性格评定  
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要作出心身疾病的诊断,还须作精神检查和心理测定。临床上为了判定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存在与否,常应用症状量表。目前通用的有: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康耐尔医学指数(CMI),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忧郁量表(SDS)等。其方法简便且精确性较高。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倾向,则可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A型行为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MMPI)及罗夏测验(Rorschach test)等。还可应用评定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系统的量表,以客观评定这方面的情况。

  (四)心理生理学检查  
  
  为了查明心身相关的事实,以有助于确立诊断,可给患者一定的心理刺激,用生理学方法记录患者的躯体反应:包括心率、心脑电图、呼吸、血压、皮肤电反应(GSR)、手指容积和肌电图等。目前广泛采用的多导生理仪就是为了可以同时记录各有关方面的情况,可供临床参考。还可采用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法,以测定其稳定的程度。常用的有:卧立试验、压颈或压眼球、冷加压试验以及乙酰甲胆碱测验等。
    
  在诊断时首先需确定在发病前是否存在心理社会因素,并了解在时间上是否与病情波动有密切联系。其次,患者是否具有易感素质的个性性格特征,还要与癌症的躯体转换性障碍相鉴别。

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必须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作综合性治疗。在一般情况下,应由各科医生来进行。因为处理这类疾病,需要其他各科知识的配合,并对患者的社会心理情况有所了解。而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主要是提供培训教育和会诊咨询,以及对个别特殊病例进行心理治疗。

   (一)药物治疗  

  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的,目前临床上较广泛应用的抗焦虑药物有:利眼宁、安定、舒乐安定及硝基安定等。对具有疼痛或抑郁症状的患者可服用小量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可服用谷维素以调节脑功能。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

  (二)心理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于始终。在施行时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患者有同情感,并给予支持和保证。治疗目标必须定得适当。在耐心地倾听病人诉述的基础上,根据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对患者作针对性的解释,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目前常用的有心理分析、行为治疗、认知疗法、森田疗法、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等。对于同一类型的患者,还可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助小组疗法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以上各种疗法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选用。

  (三)其他  如生物反馈治疗、松弛训练以及理疗、水疗、体疗、针灸和气功、太极拳等,也证明有一定疗效,可综合应用。

电话:0738-8800081 投诉电话:0738-8800860 传真:0738-8802002 邮政编码: 417000 地址: 娄底市长青西街(汽车站往西400米)
版权所有:娄底市荣军优抚医院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5309号-1 湘公网安备431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