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人在37℃左右的恒定温度下,依靠自身产热、散热功能,可以保证身体的“冷热均衡”。一旦进入高温环境,人体的“调温”就容易出现障碍,身体会出现像头昏、多汗、疲乏、恶心等中暑症状。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何忠杰介绍,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很多人对这种中暑类型了解很少,一旦发生,致死事件不在少数。
“由于热射症早期仅表现为体温有点高,意识虽然出现障碍,但短时间能清醒,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没事了而被轻视,其实这时损害才刚刚开始。”何忠杰指出,严重的致死性损害其实要在后续几个小时才表现出来,一旦损害出现发展迅速,如果救治失当,会在中暑症状出现后的12-24小时内发生死亡。热射病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伴有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意识障碍,休克,肾功能损害等。
有两类人最易惹上热射症:
一类是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体育锻炼和比赛等;还有一类是虽没有进行剧烈运动,但由于本身体质较差,如老人、小孩、产妇等,在通风条件较差、湿度环境较大的环境中,也容易出现高热、意识模糊、惊厥,最后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的病诊标准是: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强力劳动或运动的病史;体温达到40℃;伴有意识障碍,往往伴有休克。排除其他原因,就可以诊断。所以,能在早期识别热射症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