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知识

时间:3/23/2015 11:51:21 AM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针灸疗法是在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等对人体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康复治疗技术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刺激方法。“针”即针刺,是应用特别的金属针具刺入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之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治疗病症的方法;“灸”即灸法,是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温灼而医治病症的方法。在临床上针和灸常配合应用,所以二者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但也可单独使用,各有特点,应根据病症,灵活应用,不可偏废。
    针灸疗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


    (一)针灸疗法的主要作用
    1.调节机体功能针灸疗法对人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例如,针灸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太冲、丘墟、日月等穴位,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小肠蠕动功能,缓解肠痉挛,改善消化道功能;针刺内关、间使、心俞可使心率减慢;针刺大椎、风门、肺俞穴可使支气管扩张及分泌减少,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性喘息;针刺照海穴可促进肾的排泄功能,针刺中极、关元穴可增强膀胱的排尿功能;针剂合谷、足三里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针刺可促进脑出血病人出血吸收,使血肿减小,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等。由此可见,针灸疗法对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内分泌、神经系统均有调节作用。
    2.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针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增强与调整作用。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合谷穴后可见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提高。当白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时,针灸可促进其功能恢复,当其功能活跃时,则可使其吞噬指数下降,说明针灸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作用。针灸对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影响也很明显,电针后外周血中除T细胞明显增多外,T细胞内酯酶活性也明显增强。针灸还可调节体液免疫,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血中备解素生成增加。
    3.镇痛中医学认为经络气血不通则产生疼痛,而针灸可通经活络,使气血畅通,从而减轻或解除疼痛。大量实验研究证明,针刺镇痛与神经体液密切相关。针刺信息与痛觉信息经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在中枢各级水平结构中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和痛觉调控系统的整合加工后,疼痛性质发生变化,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与反应受到抑制。此外,针刺信息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加强了针刺的镇痛作用。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在康复治疗上的应用范围很广,其常见的适应证有以下几方面:
    1.痹症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引起痹症。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肌筋膜炎、纤维织炎、肩周炎、腰腿痛等。
    2.痿症是肢体发生麻木不仁、软弱无力等症。各种瘫痪症都属痿症,如面神经麻痹、偏瘫、截瘫、肢瘫等。
    3.脏腑病是指五脏六腑的病,如哮喘、高血压、冠心病、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等。
    (三)针灸手法及注意事项针灸治病的手法较多,常用手法包括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临床上根据八纲辨证来运用这些手法。
    应用针灸疗法时应意下列事项:
    1.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灸,并禁用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
    2.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且小儿不宜留针;
    3.饥饿、疲劳、酒醉者不宜针刺,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
    4.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不宜进针;
    5.须避开血管进针,以防止出血,针刺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腰背时应防止刺伤重要器官;
    6.施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病人。

电话:0738-8800081 投诉电话:0738-8800860 传真:0738-8802002 邮政编码: 417000 地址: 娄底市长青西街(汽车站往西400米)
版权所有:娄底市荣军优抚医院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5309号-1 湘公网安备43130202000085号